內容提要【茶杯】熱度:888
一、茶盞和茶杯的區別是什么
茶杯通常都有一個把,是盛茶水的用具,茶杯分大小兩種:小杯主要用于烏龍茶的品啜,亦叫品茗杯,是與聞香杯配合使用的;大杯也可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,主要用于高級細嫩名茶的品飲。
茶盞它的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,斜直壁,一般比飯碗小,比酒杯大。今存于國內的宋代茶盞的品種有兔毫盞、油滴盞、曜變盞、鷓鴣斑。
二、茶圓和茶杯的區別?
現代人喝茶,大多用的茶杯,因為茶杯是帶有手柄的,拿起來就喝,不會燙到自己。而茶盞很多人都沒怎么見過,以為茶盞是最小的。其實,并非如此,我們有一個成語,叫做“推杯換盞”,是用來形容筵席上面的場面的,從這個成語可以看出,古時候的茶盞并不小,比茶杯更大。
不過,現在不同了,事物變遷,茶盞和茶杯在形狀和大小上面有了很大的變化,有的茶盞比茶杯大,有的茶盞比茶杯小,這個都是廠家設計得不一樣而已。不過,二者之間還是有一些區別的,茶盞其實是沒有手柄,也沒有蓋子的,而茶杯一般是有手柄,有的還會有蓋子。茶盞的口徑很大,不過不高,而茶杯的很高,口徑卻較小。
茶盞和茶杯的區別不僅體現在外觀上面,在用途方面,也是有極大的區別的。茶杯有兩種,有的是大的,有的是小的,小的茶杯主要是用來喝烏龍茶的,這種叫做品茗杯,這種杯子可以喝聞香被搭配使用。而大杯則是直接用作泡茶喝盛茶的曲劇的。
茶盞的口徑很大,一般比茶盞的高度更大,適用于喝功夫茶,因為口徑很大,所以散熱很快,在勞累了一天之后,用茶盞喝功夫茶,茶散熱很快,不會燙到,而且還更加方便聞香。
三、建盞和普通茶杯相比有什么區別?
用建盞喝茶整體的感受比普通茶杯好很多,水質軟,甜,其中含有的鐵離子對人體也有幫助。而且建盞不光喝茶,用來喝酒效果也更佳。盞行天下建議您多使用建盞喝茶,以茶楊盞,以盞養茶。
四、茶盞在茶道中干嘛用
蘇東坡的名句從來佳茗似佳人,典型地代表了唐宋及以后的文人墨客,將品茶作為精神享受的明顯傾向。茶盞在唐以前就已有記載,《博雅》說:盞杯子宋代時開始有茶杯之名。陸游就曾寫過:“藤杖有時緣石瞪,風爐隨處置茶杯”的詩句。
現代人多稱茶杯或茶盞。茶盞是飲茶的用具。它的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,斜直壁,一般比飯碗小,比酒杯大。
據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,瓷盞在東晉時已有制作,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。唐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富盛名。并且茶盞開始配有盞托。宋代時斗茶之風大盛,極為崇尚茶具的精美。
茶盞的形狀大致有兩種:一種是口沿較直;另一種則是撇口,像喇叭,有的還以描金裝飾,書“壽山福海”的字樣。除建窯外,宋代的官窯、哥窯、定窯,鈞窯、龍泉窯、吉州窯都普遍燒制茶盞。明清以后的茶盞又配以盞蓋,形成了一盞、一蓋、一碟的三合一茶盞,現在又稱蓋碗。
五、盞和缽的區別
盞,器皿,盛裝液體的日常器具,材質通常為陶瓷,木,竹,金屬等。常用物品如茶盞,油盞,燈盞。
缽,是洗滌或盛放東西的陶制的器具,形狀像盆而較小的一種陶制器具,用來盛飯、菜、茶水等。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,有瓦缽、鐵缽、木缽等。
六、杯子和碗的區別?
(一)杯:bēi。杯子,玻璃杯:glass;茶杯:cup
【釋義】①用來盛水、酒等液體的器皿:酒杯|玻璃杯|杯水車薪。②杯狀的東西:獎杯|銀杯。
杯子的類別:
1、根據材料分類:陶瓷杯、玻璃杯、塑料杯、不銹鋼杯、木魚石杯、景泰藍杯等。
2、根據功能分為:日用杯、廣告杯、促銷杯、保健杯等。
3、根據寓意分為:合歡杯、情侶杯、夫妻杯等。
4、根據結構工藝分為:單層杯、雙層杯、真空杯、納米杯、能量杯、生態杯等。
還有保溫杯,馬克杯、啤酒杯,咖啡杯。
(二)碗(bowl)
碗作為人們日常必需的飲食器皿,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,不過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泥質陶制的碗,其形狀與當今無多大區別,即口大底小,碗口寬而碗底窄,下有碗足,高度一般為口沿直徑的二分之一,多為圓形,極少方形。不斷變化的只是質料,工藝水平和裝飾手段。一般用途是盛裝食物,碗因為其體積較鍋、盂小而可用手端盛。上闊下窄的形態,放在平地上是不穩定的,據此考古學家推測,古人對碗的使用,可能是最初是放在地上挖出的坑之內的。
碗的分類:
1、宮碗
口沿外撇,腹部寬深豐圓,造型端正,多為皇宮用器。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,有“正德碗”之稱。
2、羽觴
杯的一種樣式。器身橢圓、淺腹、平底。腹兩側置半月形雙耳,亦有餅形足或高足。明末清初流行。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弟子名稱乞求內容、施舍時間等,多為青花瓷。
3、注碗
溫灑用具,與注子配套使用。一般碗壁直而深,有的通體呈蓮花形,用時碗內放適量熱水。注子內盛酒置于碗中。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,以南方居多。
4、盞
瓷碗的一種樣式,飲茶用器。敞口、斜身、深腹、圈足,體略小。宋代有黑、白、醬、青、白和青白釉茶盞,以黑釉為貴。兔毫盞、玳瑁盞為“斗茶”之上品。
5、茶船
放茶盞的用具。因形似船,幫名。明清時景德鎮窯燒制有仿官釉、表花、粉彩茶船。
七、茶器和茶具的區別?
從名稱上來說,茶具在古代也叫做茶器,二者通用。只是叫法不同。
在平常喝茶的時候,大家基本上都不太在意茶具和茶器之間的關系,然后都叫茶器或者茶具,雖然沒有太大的區別,但在茶文化中茶器包含了茶具,特別是在喝茶比較講究的古代文人雅士中,茶具是可以叫做茶器,茶具和茶器的叫法具有通用性。也就是說在茶室茶空間中茶具可以叫茶器,但需要注意的是茶器可一-定都是茶具,如茶席,六君子等等。
茶文化中,飲一杯茶,就需要注重喝茶的禮儀,為了能更好的體會到品茗的至好至精,因此就對茶器進行了很細致很復雜的茶具,茶圣陸羽寫的茶經把當時古人對茶文化的茶器進行了精心設計,詳細的說明了烹茶、品飲的二十四器具。也可以說明古人文人雅士飲茶大都使用上這茶道二十四器。在這二十四器中享受烹茶整個過程,體味在茶室茶空間中悠然自得的樂趣。
八、請簡述中國茶具的不同類型,并舉例說明
我國的茶具,種類繁多,造型優美,既有實用價值,又富藝術之美。所以,馳名中外,為歷代飲茶愛好者所青睞。下面就為大家簡單介紹幾種茶具。
1、瓷器茶具
(1)白瓷茶具:白瓷以景德鎮的瓷器最為著名,其他如湖南醴陵、河北唐山、安徽祁門的茶具也各具特色。元代,景德鎮的青花瓷聞名于世,并遠銷國外。
(2)青瓷茶具:青瓷茶具晉代開始發展,宋朝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達到了鼎盛時期,生產各類青瓷器,包括茶壺、茶碗、茶盞、茶杯、茶盤等。
(3)黑瓷茶具:宋代福建斗茶之風盛行,斗茶者根據經驗認為建安所產的黑瓷茶盞用來斗茶最為適宜,因而馳名。宋蔡襄《茶錄》說:“茶色白,宜黑盞,建安所造者紺黑,紋如兔毫,其坯微厚,久熱難冷,最為要用。”漆器茶具漆器茶具多為黑色,也有黃棕、棕紅、深綠等色。飽含文化意蘊,且輕巧美觀,色澤光亮,明鏡照人;又不怕水浸,能耐溫、耐酸堿腐蝕。不僅有實用價值,還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,常為鑒賞家所收藏。
2、金屬茶具
用金、銀、銅、錫等金屬制作的茶具,尤其是錫作為貯茶器具材料有較大的優越性。錫罐多制成小口長頸,蓋為筒狀,比較密封,因此對防潮、防氧化、防光、防異味都有較好的效果。唐代時皇宮飲用顧渚茶,金沙泉,便以銀瓶盛水,直送長安,主要因其不易破碎,但單造價較昂貴,一般老百姓無法使用。
3、陶器茶具
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,紫砂壺其里外都不敷釉,采用當地的紫泥、紅泥、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。由于成陶火溫高,燒結密致,胎質細膩,既不滲漏,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,經久使用,還能汲附茶汁,蘊蓄茶味;且傳熱不快,不致燙手;若熱天盛茶,不易酸餿;即使冷熱劇變,也不會破裂;如有必要,甚至還可直接放在爐灶上煨燉。紫砂茶具還具有造型簡練大方,色調淳樸古雅的特點,外形有似竹結、蓮藕、松段和仿商周古銅器等形狀。
4、玻璃茶具
在現代,玻璃器皿有較大的發展。玻璃質地透明,光澤奪目,外形可塑性大,形態各異,用途廣泛。玻璃杯泡茶,茶湯的鮮艷色澤,茶葉的細嫩柔軟,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的上下穿動,葉片的逐漸舒展等,可以一覽無余,可說是一種動態的藝術欣賞。特別是沖泡各類名茶,茶具晶瑩剔透,杯中輕霧縹緲,澄清碧綠,芽葉朵朵,亭亭玉立,觀之賞心悅目,別有風趣。玻璃器具的缺點是容易破碎,比陶瓷燙手。
5、竹木茶具
在歷史上,廣大農村,包括產茶區,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,它價廉物美,經濟實惠,但現代已很少采用。至于用木罐、竹罐裝茶,則仍然隨處可見,特別是作為藝術品的黃陽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,既是一種饋贈親友的珍品,也有一定的實用價值。